2007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2007年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




2007考研数学二真题解析,2007年考研数学二真题解析

\r\r\r\r\r\r \r\r\r\r 2.1 野蛮之金融危机\r\r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它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笼罩在次贷危机阴霾下的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这样的多事之秋。

\r\r

不过,最早从1720年的南海泡沫开始,到近30年来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以及“网络泡沫”,“一系列又一系列金融危机”大体上十年一轮便从未间断过。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耦合?还是暗藏了深刻的逻辑?而且,尽管危机普遍具有爆发的突然性、野蛮破坏性,但不同时间、空间及结构下危机的表达式仍然千差万别,那么,又该如何辨识、把握今天的次贷及明天可能的危机?

\r\r

实际上,10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形式是国际收支的危机,那时亚洲出现了大量到期的外债需要偿还,同时国际金融炒家纷纷挤兑,造成了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不足,以至于不得不让本币大幅度贬值。而今天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量是比较高的,同时由于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这些国家并没有大规模举债,只是通过证券市场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新兴市场国家不面临着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的形式是以大量的资金倒流从而导致本国证券市场价格大幅度缩水,从而导致本地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于衰退为表象的,这和几年前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高涨、资产价格泡沫化恰好形成了一个逆反的镜面图像。

\r\r 2.1.1 十年一轮金融危机终究难以避免\r\r

按照格林斯潘的说法,他认为次贷带来的市场动荡与1998年长期资本对冲基金危机以及1987年股灾时的情形几乎完全一样。十年一轮回的金融危机悬于半空,引起全球市场一片不安,不知道何时还会有什么形式和规模的危机爆发。

\r\r

与以往的危机大多由金融主宰者在其它国家发动,速战速决地解决问题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次次贷危机却从主宰者阵营内部爆发出来,并从美国蔓延到英国及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尽管政府联手自救,但只能以延缓危机的方式维持表面稳定,据预测,这场危机至少持续18到24个月。为什么会有此次危机,金融平仓将如何继续演绎下去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势走向。追根溯源,2001年以来过剩资本在次级贷款政策的助推下不断挂靠到房地产的稳定之锚上,次贷债券化又利用了金融衍生品一分钱分成十份使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撬动房地产的巨大利润空间,但衍生品既能助推房价,也能助跌房价,一旦玩出了轨,风险就极易被杠杆放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受此次次贷危机影响,从美国到英国的房地产市场都进入了痛苦期。美国仅9月份成屋销售量骤降8%,创下自有统计以来的最大跌幅;英国房价也步美国的后尘,在银行挤兑风潮[16]中结束了12年的繁荣,更有预测认为英国房价将大跌2年。这说明房地产作为稳定之锚也已经无法全部扛住金融衍生品的“发飙”。

\r\r

事实上,各种实体、虚拟资产价格的狂飙突进都是经济过剩惹的祸。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人类经济文明的差异度被快速压缩,工业文明高效率地复制到全世界,金融衍生品也传染了一批国家,这使得工业文明的市场过剩和金融衍生品过剩、发债过剩和汇制过剩有条件同时叠加在一个国家之内,令危机爆发更具有震荡性。问题是,为何此轮过剩平仓率先在美国爆发了呢?首先,美国是金融资本经济的首创中心。据统计,近一两年来,金融衍生品在全球流动性中占比达到了75%,证券化债权占整个流动性的13%,而这两项资产最发达的原产国就是美国;同时,美国还通过制造美元过剩使得全球货币失去“稳定之锚”,致使各国政府为平抑汇率过度浮动,而推动金融衍生品交易放大至天量,也把美国置于最危险的境地。其次,中美经济关联度很高。美国在IT泡沫崩盘后有意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这些流动性被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经济所吸收,然后以巨额利润与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反哺了美国经济。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助推了美国经济的重新繁荣,由于中国经济自身的潜在增长率高于美国,发展预期比美国大,所以没有发生明显泡沫,而在美国则体现出了泡沫。再次,各国相对屏蔽效应。次贷出现问题,美国之所以没有像以前那样顺利地全部转嫁到其它国家,乃是由于很多经历过金融危机的中小国家都没有购买次贷债券,且在年初就提前部署加强金融管制,而欧洲许多国家购买的也是“分割”了的次贷债券。因此危机并未呈现出(向其他国家、向实体经济)难以遏制的蔓延态势。

\r\r

由于目前美国次贷总规模已超1万亿美元,占GDP总量逾7%,其爆发危机的严峻性不容小觑,多家金融机构已经把美国出现经济衰退的机率由30%提高到了80%,而美国经济若真的出现衰退将带来系列问题:一是超强货币的历史转折,“美元为王”的时代或将提早结束。二是股市财富蒸发、投行、基金大规模倒闭,令美国金融业损失沉重。三是房价泡沫破灭,并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包括收缩企业利润、抑制消费和投资、提高失业率等。

\r\r

但是美国这个超级富国处理危机的办法还是比困难多。一则由于企业大量国际化,市场调整的范围比较大,对抗波动的承受力相对强,二则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廉价竞争,股市的波动对物质产品价格影响不明显(股市波动通常对奢侈消费影响明显),三则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调整经验。因此美国的经济衰退不会来得那么快和突然,而会是一种慢性化衰退过程。美国毕竟不是省油的灯,在此过程中,它会不断寻找替罪羊,输出危机因素,转嫁风险。总体上说,就是利用自己独步天下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力在世界不停的“制造危机”和“解决危机”,如军事上为伊朗战争造势,政治上不动声色地四处推介次贷(7月份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就前来呼吁中国购买按揭担保证券),经济上则寻求“合作”伙伴,中国显然就是它盯上的最大目标。

\r\r

危机在两个主战场爆发,这或许就是十年一轮回金融危机的最终“创新”形式。具体地看,平仓将有几种可能的展开方式:一是美国金融机构破产潮引发流动性紧缩,资金从中国撤离,那么中国房市可能受到较大影响,而股市的情况则取决于逃避管控的地下游资所占数量,风险难以估量;二是随着中国大幅放松金融管制,加快对外投资,中国的资产开始曝露于国际风险之中,有可能在次贷风波中大幅折损,通过影响信心,进而引发国内金融资产平仓;三是中国被迫增加购买明显贬值的美国国债,或是替美国承担住房按揭压力,这将以损失部分外汇储备和降低银行利润为代价。三种可能概率相当,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发生,对中国宏观调控而言却都是一次痛苦中升华的机会。当然,这也是中国进行沙场练兵的时机,或有可能利用世界金融乱局突出重围,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货币进程。

\r\r

(选自2007年11月2日《福卡分析》)

\r\r

相关链接·《癫狂、恐慌与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1989)

\r\r

作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书中一份表格里列出了30多起次类事件,从1720年的南海泡沫开始,到1987年纽约证交所的崩盘结束。一些危机彼此之间的间隔约为10年,而另一些危机在上一次危机过后短短几年就接踵而至。

\r\r

金德尔伯格并未声称建立了关于此类危机的严格理论,但他确实发现了一种模式。大体而言,某个事件——或某些事件——会改变经济前景。人们抓住获取利润的新机会,“以一种近乎无理性的方式”过度利用,“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癫狂”。过度一旦成为现实,“金融系统就会遭遇危难,在此过程中,匆忙扭转扩张进程的行动可能会变得过急,以至类似于恐慌”。在恐慌中,逆转行动的发生“伴随着价格的暴跌,涉及大宗商品、住房、建筑、土地、股票及债券——简言之,任何容易受到癫狂的事物”。

\r\r

(资料来源:福卡智库数据库)

\r\r 2.1.2 过剩—平仓的逻辑\r\r

经济体系总是周而复始地螺旋着循环前进,经济过剩终究要平仓,这是经济体系遵循能量守衡一般规律的表现。经济平仓如同季节台风,有其生成的必然性,且路线可基本预估,比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六年前降息政策种下的果子,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有路径可循,基本上是热钱寻找到经济体系中的薄弱点,发起攻击、吹大泡沫,最终高位平仓、卷款逃离。当然,经济平仓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则体现出不同的表达式。

\r\r

首先,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证券市场尚未发达到高速自我运转的境界,经济体系的平仓往往表现为由产品生产过剩、滞销导致银行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从而造成资金链条断裂及主导产业陷入危机,波及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典型代表有德国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日本1990年代的泡沫破灭,而1920-30年代处于工业文明时期的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经济平仓。其主要特点是经济恢复缓慢,如日本至今还一直受到1990年代初泡沫破灭的困扰。其次,在以美英为代表的金融化国家,由于主体经济已经顺利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资产证券化广为流行,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自行运转后,经济过剩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货币过剩,而经济平仓也就主要表现为金融平仓。

\r\r

不同于工业化国家,金融化国家的平仓传染性很强,尽管政府的措施往往能及时有效地救场,使得经济金融运行不至于过多地偏离正常轨道,但只是暂时抚平外伤,深重的内伤却为日后再次平仓留下隐患。以次贷危机为例,次贷虽仅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却引发了滔天效应,令各国央行也不得不介入,但却无法解决根子问题,另一波金融动荡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不过金融文明的好处是能够高效地为新的经济模式提供资金,一旦新经济发展起来,隐患也就解除警报了。

\r\r

此外,具有典型性的还有几种类型。一是拉美型国家,以借债发展经济为主,经济过剩平仓导致还债困难,经济疲弱累及社会发展,整个社会陷入困顿、动荡,这是一种极度脆弱型的经济体。二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资,当经济过剩达到高潮时,外资提前平仓撤离,整个经济也就遭遇扫荡式危险,正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所说的,金融炒家拿了几十亿美元晃了一趟,就套走了马来西亚辛苦工作半个世纪积累的财富。以上两类经济从过剩到平仓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而不是景气循环。三是薄弱环节型国家(和地区)。如土耳其处于欧亚板块之间,极易受到板块边缘政治经济动荡的冲击,海湾战争就使其经济损失达400亿,伊拉克战争更使其经济雪上加霜;俄罗斯则在体制转型的体质薄弱期间经济急转直下,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下又遭重创;台湾(地区)经济的平仓更是受到几种薄弱环节叠加影响,一方面,东南亚经济板块不稳对它冲击很大,另一方面岛内政争激烈及两岸关系变动因素也会影响其经济稳定。

\r\r

与上述类型相比,中国经济是个四不象,既不经典,也不属于后几种典型模式,而是一种杂交模式。改革前20几年让中国借着全球化东风跃进了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此外中国又赶上全球性流动性泛滥的机遇开始了金融资本经济之旅,仅从股市证券化率来看,中国才用了两年时间就使该指标翻了将近7倍,达到了116%左右,超越了日本、韩国等国,大大地拉近与美国股市证券化率的水平(130%)。06年官员、专家们还在对生产过剩问题探索宏调应对措施,07年却全面进入了对付流动性过剩的警戒状态。根据历史经验,生产过剩、流动性过剩双重过剩几乎就给投机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现成攻击靶子,目前国际上的危机制造者已经盯上中国,在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已发生过经济平仓的情况下,下一轮平仓会否降临中国?

\r\r

单纯从各个环节看,中国经济毛病很多,拉美病、东亚病都有,而且从工业到金融都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过剩,过剩平仓似乎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所有病毒齐聚中国却产生了叠加、对冲的现象。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背景是各种元素浓缩合成的,出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金融大爆炸与经济起飞期叠加现象,在这两个背景之下,过剩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只要有效控制,反而能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增长动力。另一方面,以典型的拉美病和东亚病为例,中国有两极分化的拉美病元素,也有依赖出口的东亚病元素,但两种病在中国是互相克制、对冲的,比如一旦出口受阻,中国经济的城乡循环可以起到托底的作用,经济不至于陷入瘫痪。同时,中国经济自成板块,体制转型循序渐进,薄弱环节模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存在于中国。第三方面,中国自身独特的行政式平仓(行政性叫停开工项目)总是在市场化平仓到来之前起着踩刹车的作用,提前让过剩固化在固定资产投资上,而不至于集中形成不良资产,诱发金融危险。

\r\r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一些比较隐蔽的不稳定性因素,比如若台海关系突然恶化,将使得中国经济突变成为薄弱环节,那么经济平仓可能集中引爆。此外,还可能有其它的引致平仓的元素,如全球经济的“三片乌云”——美国次贷危机、石油价格飙升以及一些资产价格接近顶限,一旦集中发威,那么中国经济也很难逃脱被迫平仓的命运。总体分析来看,下一波经济平仓发生在中国的概率不低于50%,但一旦发生往往是以一些突发性事件为开端,因此其影响不容小觑。

\r\r

(选自2007年10月24日《福卡分析》)

\r\r 2.1.3 金融价格危机的逻辑\r\r

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金融产品的价格危机,无论是证券市场的股价狂跌,还是房地产金融的房价暴跌,以及外汇市场上的货币汇兑价格大幅波动,都是如此。金融价格危机比之一般消费品价格危机、资源品价格危机更复杂,人类至今仍处于对其摸索阶段,不管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现在的次贷危机都显示出不同以往各种经济危机的特征,其演化逻辑、适用的方法策略都有很大不同。

\r\r

金融价格危机的背后逻辑依赖于金融产品自身本质特点,其市场运作、价值内涵、哲学理念都与传统的经济文明形态完全不同。首先,金融市场并没有严格的供给和需求,这和一般商品市场区别明显。一般商品市场上厂商生产商品如电视等作为单纯的供给,不会再到市场上买回电视形成需求,消费者购买电视也不会再卖出去形成供给,这样市场上会形成均衡价格。但在金融市场上,由于金融产品如股票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效用,所以买方随时能变成卖方,供给和需求在一秒钟内完成切换,导致价格发生突变,股价从涨停瞬间到跌停,比如曾经造成42个涨停板的ST金泰盘中瞬间变成下跌,然后连续跌停。这是金融产品变化的特点,其直接后果就是暴涨暴跌,离散度很大,价格的变动是突变的,不象一般商品价格变动具有连续性。单个金融交易品种的价格大幅波动在市场形成共振时就造成了金融价格危机。

\r\r

其次,金融市场是虚拟经济市场[17],金融产品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任何股票都不含有劳动价值(它所代表的股份不是其价值,与净资产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按照经典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没有价值,价格波动显然没有主心骨,波动的落差就非常大。比如中石油在开盘当天达到每股48元时,很多分析师认为该股价会到100元,但当中石油破发后,很多人认为该股要到10元,甚至更低。半年不到,同一支股票的“均衡值”估计竟然相差10倍,所以在缺少价值的虚拟经济中,金融价格离散度大是常态特征。

\r\r

第三,现代经济、现代金融与现代物理学的哲学基础是相一致的,其基本理念都是测不准原理[18],即金融市场所谓的均衡价格、股价头部、股价底部等都是不可测的,与所谓的基本面并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这里并非指上市公司造假数据),传统的根据市盈率判断股价高低的方法总是失效,实证分析表明,市盈率高时股价通常继续上涨,市盈率低时股价反而下跌,比如当前市盈率已经相对较低,但市场观望气氛仍然浓厚。传统的工业文明思路理解不了现代金融运行,缘木求鱼的操作更加大了金融市场的离散系数。测不准的现代金融实质和主观上的刻意求解均衡价格导致市场波动加大,从而金融价格危机具备了逻辑基础。

\r\r

根据金融价格危机的本性特征,可以研判金融价格危机的爆发过程,由于金融价格的离散度大,且没有价值标准,金融价格危机的爆发是突变的,几乎没有前兆,这与传统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投资下降——信用危机——经济停滞——失业上升这一过程明显不同,如果说传统危机是燃烧,金融价格危机则是爆炸。金融价格危机在短时间内造成帐面财富的大幅缩水,但是恢复也相对较快,它的产生、发展和终结与实体经济并无多大直接联系。

\r\r

既然离散度大是金融市场的本性,那么人为地消除离散度只会带来更大的离散,这种调控思路的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所以面对无法消除的暴涨暴跌,上策就是利用离散度,根据不同情形选择不同策略。在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大鳄(国家和投机机构)不断变通规则,美其名曰“金融创新”,改变定价机制,释放多空信号,放大操作概念,但是一些基本储备品种并没有变,发达国家任意做大金融衍生产品规模的同时,大肆储备黄金,据统计,黄金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欧洲分别高达77.9%、66.2%、56.2%、14.3%、26.1%,而中国为1%,黄金作为货币已有几千年,所以守着黄金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金融市场波动。

\r\r

国际竞争中各国都在充分利用金融价格危机的巨大杀伤力击垮对手,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这其中掌控国际金融制空权最被重视。金融业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军,金融行业对于全社会的各行各业而言,是绝对的主人,如果没有国际金融的战略制空权,则无论是大产业还是大企业在国际上都没有定价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都处于被动挨打局面。所以,要利用金融价格波动,减少金融价格危机对其它产业的冲击,需要充分掌控国际金融制空权。这主要包括让本国货币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拥有实力强大的金融机构如大型传统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影响或左右国际金融规则,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粮食等)定价权。拥有了国际金融战略制空权后,就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甚至向别国成功转移金融价格危机,让泡沫破灭在国外,化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r\r

目前,金融价格大幅波动已在中国频繁出现,面对测不准的金融价格,所谓的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都失效,对于中国散户而言,与其搏杀差价,不如就地趴下,不管金融价格如何上窜下跳,我自岿然不动。从美国一百多年的金融史看,在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段上,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是最高的,但是短线的平均收益率非常低,而且风险非常大。而且散户与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理解规则、利用规则都不在同一档次,在对待各种利好、利空概念时,散户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而在中国非均衡经济体里,体制改革为股价的突变提供了条件,利用体改判断股价突变成为利用股市离散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r\r

(选自2008年5月4日《福卡分析》)

\r\r 2.1.4 中国隐现危险的未来\r\r

华尔街自导自演次贷游戏却玩过了头。次贷在形式上是将向穷人发放房贷的高风险通过科学模型、分级打分、评级包装等“变装”后忽悠给社会,而本质上却是扩大信用风险,榨取衍生品暴利,制造表象虚拟繁荣。各参与者在赢利时相安无事,一旦出事则相互推托,混战中谁也找不到最后的承担者,而把支付危机留给了政府。华尔街就是在很难自一步蔓延至实体领域。美国1年通胀预期已攀升至4.8%,而消费者信救下自爆损失,背靠美联储救市来摆脱责任。美联储不得不接手这个大窟窿,为救金融稳定而降息、注资、减税等,但美联储所有救市的代价不仅美国社会在承担,而且已让世界背上美元贬值的包袱。问题是与独占金融文明鳌头的美国尚且因金融经济水深火热相比,正处于金融文明前夜的中国会否重蹈其覆辙?中国在次贷的镜子中是否已看到危险的本质?

\r\r

今日所谓金融创新点子大赛大多都是“突破界面”,为金融企业助纣为虐。金融创新高手一手“故事概念”,一手“模型工具”,将不同领域的元素杂交创造出新工具并赋予其价值如灾难保险、事件期货等。虽然衍生工具没有实体支撑,却能在交易循环中不断增值,而一旦信心崩溃则原形毕露。金融创新实际内置了蒸发的原罪,而其对边界的突破又导致金融产品出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企业自恃政府不会放任金融动荡而加速金融创新的恶意开发,则无疑是“玩火自焚”,华尔街被绊倒在次贷创新上,即是明证。而我国也早在90年代末,高集资、高补贴、高息揽储让广东爆发支付危机中出过丑。

\r\r

另一方面,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常常架不住GDP诱惑,无法防御诱惑而失去该有的定力,这也算是一种内置的原罪。次贷危机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美国政府未能守住60多年的“贞操”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开启金融业由分业再度走向混业之路。正因为政府纵容华尔街不顾风险地“吹大虚拟泡沫”,无法抵抗让华尔街为穷人买房买单的诱惑(即让买不起房者通过金融方式买得起房),放纵金融业无节制地混业而让参与者无一幸免地被牵扯进次贷风暴中,“财政的事由金融来补”的做法正让美国“自食恶果”。

\r\r

而今中国却一步步走向美国原来的老路。一来,中国正仿效美国做大金融、做混边界。国内银行纷纷构建“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航母,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等金融创新浪潮让国内混业势不可挡。界面的模糊放大了相关度,也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高风险,这种内置的风险激励机制让中国同样可能被金融创新所忽悠。二来,中国对崛起就像美国对衰退一样缺乏准备而被形势拖着跑。美联储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对华尔街置之不理而错过最佳“灭火”时期,以致如今四处救火、放任美元贬值,多米诺效应让危机已非美国所能控制。而中国同样未能架住GDP诱惑,经济起飞正透支环境与未来,蓝藻、通胀等已不断兑现恶果,政策又显然被形势表象所“劫持”,于是形势复杂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08年成了决策最艰难的一年。

\r\r

如此看来,虽然中美发展阶段错位,但问题本质却错不了位。美国次贷危机已暴露种种危险界面的处理问题,在中国同样让人看到危险的未来。国内有些界面混乱相当顽劣,如“政企不分”就扭曲资本市场,让股市承受大小非解禁之苦;而有些界面尚未出现大问题,如财政与金融的界面,中国基本上还未“技术高超”到将两者混为一谈。但还有些界面却已出现危险的“火苗”。一则,限价令、限外令等调控搅浑了政府与市场的界面,限塑令甚至引发行业清盘,让行政力量主导市场变局,斗价格、斗通胀式的行政调控屡遭市场反弹,已让政策进退维谷。二则,股市高回报让很多企业纷纷弃“实”投“虚”,加剧交叉持股,如雅戈尔07年净利润中68%就来自股权投资。但股市大跌让一季度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市值缩水36.34%,雅戈尔6项投资浮亏高达6.8亿元,企业“不务正业”的风险可见一斑。三则,开放大势下国际竞争加剧,企业挡不住资本诱惑纷纷抄华尔街的底,结果QDII清盘、中投亏损,反被拖累,在不成熟条件下贸然全面开放可能重演大豆悲剧(产业链被外资垄断)。

\r\r

由此,为抵制诱惑、避免措手不及,在处理各界面时建立防火墙或将成为有关方面管理的主要抓手。而保持政府职责的定力就在于与市场保持距离并固守持久的城墙,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版本升级理清历史与未来的界面。次贷游戏就是在原有假定与模型条件被打破下玩不下去,显示经典理论、线性推导并不适合现实,新事还需新办法,用历史照不亮未来,只好用未来引领今天。二是政企分开屏蔽风险入侵。如果说工业经济规模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导致政企难分,那么如今国家已成竞争者而在全球深化中守土有责,同时,市场经济越深化就越要求政府少介入企业,何况金融活动的高风险也注定了政企为屏蔽风险而分开的趋势。当然,企业也不能仅靠政府的防火墙,中信躲过贝尔斯登陷阱[19]是监管帮了大忙,但正确的程序并不能掩盖错误的思路,因为侥幸只是一时,企业尚需构筑自身决策的防火墙。

\r\r

就目前看,企业抵抗大风险的能力较弱,关键还在于政府如何在金融诱惑面前把持定力。鉴于美国次贷的前车之鉴,界面的关联度、复杂度已今非昔比,适度搞分类的反向操作可能是未来的政策取向,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如推出创业板等已是明证。而这也将体现未来可能的长期趋势,即在历史与未来、财政与金融、银行与资本、虚拟与实体、过剩资本与运作资本、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国内防火墙与国际竞争的八大界面上逐渐分离,为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战略方向逐层加码,从而处理好“既为资本活力松绑、又与其保持距离、摆脱干系”的平衡。

\r\r

(选自2008年4月23日《福卡分析》)

\r\r\r
2007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2007年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2007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2007年考研数学二参考解析)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