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录取分数线)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录取分数线

医学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被看作是医学教育的发展史。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关乎人类健康与福祉,关乎民族昌盛和国家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得益于医学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初期,采取了“星火燎原”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起源,可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19世纪,西方教会以在中国发展医学、慈善事业等方式,把西方医学带入中国。1834年,美国传教士伯驾来到广州行医,次年开设博济医院,即后来的仁济医院,这也是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19世纪中期,澳门、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地都出现了教会医院。

在西方医学在我国早期传播的过程中,也通过创办刊物推广西方医学知识。在一系列活动的推进下,我国陆续出现了很多西式医学校,比如,1902年天津开设的北洋军医学堂;1906年创办的北京协和医学堂,也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前身。由此,中国实现了医学的现代范式转型。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初期,采取了“星火燎原”的发展模式,处于顶端的医学机构,为各地医学院的教师、医生提供培训,由进修医生带动提升当地医学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秉持上述理念。比如,协和医学院就参与创建了浙江医学院(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江西医学院等。为了培养具有全方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医学教育不仅注重培养临床技能、教育技能、科学技能、公共卫生技能,还注重培养卫生行政的思维和技能。历史上,也涌现了黄家驷、吴阶平、顾方舟等一大批既是医学专家,又是管理专家的复合型人才。

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始实行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行极为严格的录取制度和淘汰制度;1921年,开始实行住院医师培养体系。

1954年,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医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探索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医学人才的有效路径。如今,我国很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医学八年制教育模式,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支持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医学科研领域人才逐渐充足,陆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医学科研成果。如1957年,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1963年,断肢再植成功;1974年,中药麻醉用于临床手术;1979年,首例肝脏移植成功等。

2000年4月,我国完成了人体第3号染色体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工作草图;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这些医学人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弘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医学院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2.现代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大大改变了人民的健康状况

很多医学院的成立与现代西医传入我国几乎在同一时期,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一个代表。筹划之初,北京协和医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便进行一体化规划建设,开创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与临床医疗协同发展的先河,推动了我国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联合发展的模式。

在办校初期,医学院便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讲授时间不超过总学时的1/3;同时,非常重视科学实验研究的基础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一大批具有医学教育家和医学科学家等多重身份的复合型人才涌现出来。

1956年,国家在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次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协和医学院合并,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与公共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大大改变了人民的健康状况。1921年,兰安生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设置我国第一个公共卫生学系,给医学教育带来公共卫生的新思想,传播了“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的理念。学系主导建立的全球第一个社区卫生机构——“第一卫生事务所”,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起点,通过向人民群众传播公共卫生知识,传授防病治病技能,推广注射疫苗、刷牙等做法,大大降低了传染病流行风险。

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曾取得过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20世纪初,伍连德先生发明了“伍氏口罩”,参与东北消除鼠疫工作,在全国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陈志潜创建了河北定县农村卫生试验区,迈出了搭建我国农村“三级保健网”的第一步。经过3年多的努力,河北定县消灭了天花、黑热病、霍乱,儿童沙眼、头癣、婴儿破伤风均明显减少。1969年开始,吴英恺、刘力生、吴锡桂等专家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总公司探索出我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的“首钢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慢病防控的一个成功范例向全球推广。

3.新时代,医学教育被赋予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

据统计,至2020年末,我国有临床医学本科院校192所,其中地方院校较多。医学院校在一流大学中的占比是12.5%,一流学科占比是8.85%。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大,招生100人以下的有27所高校,900人以上的有16所高校。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过程,第二是职业前景。

在培养过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质量。今年医学类高校招生分数整体提高,可能因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对医疗行业有了更多认知,国家也非常重视医疗行业,因此,近年各医学院校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与理想状态存在较大差距。

在培养目标方面,医学生的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多维度的人才,而不仅是单一的临床医学人才。

近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进行了诸多变革,体现在学生培养模式、方法和路径方面,其中包括对学生临床实习模式进行的改革。医学专业本科是5年,但实际上在第5年,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实习,多忙于考研升学或寻职就业。但随着国家发展“5﹢3”模式,即5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些学校直接从招生阶段就将一些学生设置为“5﹢3”方向,以适应改革要求。

但这一模式仍面临很多问题,许多学生对后面的“3”积极性不高。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这3年主要是跟随导师写论文、做实验,并没有把精力用于临床实践。

此外,医学生职业前景也存在一些问题。几个月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0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情况,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获得感仍需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一点在初级职称的医护人员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这与工作负担、劳动强度较高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在职称、待遇、医疗投入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如何有效缓解医护人员疫情防控的压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纵观国内医学教育和医学院校多年的改革发展进程,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医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前至预科、后至医学院毕业后继续教育的连续体系,是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终身培养。但我们现在比较普遍的还是“分裂式”的教育。

在教育理念上,我们需要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在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上,要让医学生在早期就多接触临床,重视对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疾病治疗虽然更多是个体化、微观化的,但健康促进是全球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应该考虑怎样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对一个人碎片化的认识走向对人的综合性管理,让学生能够用知识从身心关怀、人文关怀等各个维度为人民服务。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改革创新八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一些八年制高等医学院校积极拓展,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健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

这些指导精神给医学教育赋予了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也是我们未来推进医学教育工作,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教育强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我国的现代医学事业已进入新征程。未来的医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医学科技的地位和作用,在医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的培养,着眼于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风险、因素,长远谋划医学教育战略,改革医学教育机制,助力原创性医学科技创新发展,践行为全人类谋福祉的使命担当。

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姚建红

策划:张灿灿 魏婉笛

编辑:管仲瑶 魏婉笛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录取分数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录取分数线)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