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

五原县是内蒙古西部位于黄河冲刷平原地带的一座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小县城,她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和地理等人文知识。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本研究从语言学、社会学角度分析五原地名的结构及五原地名所反映的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等社会现象,同时对五原地名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五原地名;历史文化;地理经济

地名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赋予一个地域特定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其基本功能就是指位。同时它还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情况,所以说地名又是一个地区的镜子。同时她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也发生变化,所以通过研究地名可以了解该地域的静、动态信息,同时可以挖掘到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内蒙古五原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居后套平原腹部,县域南邻黄河,北有阴山,东临包头,西与临河接壤,有着2400多年的文明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和纷争,使得五原郡兴衰交织和疆域变更,直到1949年绥远起义五原解放,1958年改属巴彦淖尔盟行政公署至今。五原县的乡镇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名称都与其地理、历史等密切相关,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五原县地名有助于了解五原县独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地域文化,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五原县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和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城市建设、邮电通讯、交通运输、新闻报道等经济和社会活动实用的基础信息。具有区别方位的重要作用。五原县地名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每个地名都有独特的语言特征。全县8镇1乡1农场117个行政村,以此为研究对象,从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一)五原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地区民众使用习惯有一定关系,同时音节构成与汉语语言词汇发展有一定关系,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音节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随着语言发展和社会分工精细化,双音节不能表达民众的全部思想,以及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接触使双音节逐步向三音节、四音节转化。也有随着社会化进程,一些不能很好区分地域特征的地名在由多音节向双音节转化。由以下地名可以进行分析:

1.双音节地名有

美林、城关、隆盛、城南、复兴、永利、沙河、什巴、庙壕

2.三音节地名有

板头村 景阳林 塔尔湖 五分桥 小百彦 刀老召 四分滩 熊万库

锦绣堂 南茅庵 红圪卜 邬家地 梅林庙 黑泥地 西沙窝 蛇林图

拐柜渠 黑泥池 隆兴昌 套海镇 银定图 海子宴 天吉泰 老牛倌

3.四音节地名有

柳匠圪堵 化家圪堵 段家圪旦 二侉圪旦 高红圪旦 圪梁圪旦

账房圪旦 天蓝圪旦 武家沙湾 刘蛇沙湾 宴安河桥 东李仓壕 羊油卜子 曼头合少 包个岱庙 桑盖补隆 白银赤老 汉家敖包 乃日拉图 什巴圪图 十拉圐圙

4.五音节及以上地名

王毛匠圪旦 王建础圪旦 小苏家圪旦 马九儿圪旦 准格尔圪旦

李双马圪旦 二黑眼圪旦 郭喇嘛圪旦 李十一圪卜

由以上地名可以看出没有单音节地名,三音节地名最多,四音节地名次之,五音节及以上地名最少。与地形、地貌和人名有关系的地名大都是三音节,凸显了地名的标志作用。

(二)五原地名词汇构成分析

地名是专有名词中的特殊词类,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等属性,地名构成都是有专有名词和通名构成,“通名”是指普遍存在的有明显共性的地理实体,在同类地名中意义相同,一般代表地名所属类别。专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与历史事件和人名及地形、地貌等有关系。所以从地名的词汇构成中可以看到从古到今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等。如二锁圪梁,“二锁”是清末走西口移民到此地的一位与王同春等人疏通水利事务的一位有名气的农民,“圪梁”就是指突出地面的堤堰。由此可见地名与该地域的历史和地理有关。

1.专名形式

地名只由专有名词构成,一般直观易记,地域特色鲜明,主观意图明了。如:向阳(张三柜)、刘四拉等地名以本地域有名的人物名称或者表示象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一些专有名词命名。

2.专名+通名形式

专名体现地域特点,通名方便区分地区特征类别。组合后使地名具有特点易记同时方便地名整理归类统计。自然地理地名特征的通名有:“圪梁、圪卜、圪堵、圪旦、沙湾、沙窝、堰、滩等”用这些记录五原县的地形地貌特征。还有人文建筑和商贸地名,如:“桥、壕、油坊、猪场”是依据该地域的建筑所命名的。还有以蒙古召庙通名的,如:拉僧庙、宝圪岱庙、梅令庙,刀老召、乃马召、刘召等。还有一些是以该地域有名的人物名字与通名组合。如:板头村、茂林村等。

3.专名+通名+通名(通名+专名+通名)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具体区分地名,以增加通名的方式组合成新地名,如:化家圪堵、邬家地、王毛匠圪旦、王记圪旦等。有的随着人口扩增,为进一步辨识地名,在原有地名前加表示方位、大小等的通名来给新增村镇命名,如:西李仓壕、东李仓壕,小马双寨、大马双寨等。

二、地名历史来源及变迁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这些表地名的文字符号无一不与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密切相关,所以五原乡镇地名也是见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一)反映自然地理风貌

1.沙丘河流洼地。五原县境属黄河冲刷平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貌有平原、沙丘、海子、高地和洼地。“五原”地名相传就是洪水冲刷后留下五个丘状原所而得名。黄河冲积层在长期风蚀作用下形成风蚀洼地和黄河改道时形成的天然壕沟和一些小土丘,如:黑泥地、红泥圪台等。洼地和壕沟长期积水就形成海子,如:套海镇、海子堰等。人们防止水土流失垒起来的土墙叫“堰”,如:头道堰子、海子堰。黄河冲击岩主要为细沙,以“沙”为主命名的地名如:西沙窝、东沙畔等。沙地被风蚀突出的叫“圪梁”,如:西圪梁、董柜圪梁等。黄河流经五原和后期开挖的人工渠,使五原境内水系发达,与之有关的交通建筑地名,如:五分桥、郝进桥、天吉泰桥等。

2.农林牧业。五原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11.5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8.5倍,草地30万亩,林地18万亩,所以历史上农林牧业是本地的支柱产业,有关的地名有:大葵家地、水桐树、茂林村、大树圪卜、蛇林图、红柳圪旦,羊场、马场地、老牛倌、羊场圪旦等。如景阳林,因乡政府所在地建有苗圃,风景秀丽,所以起名为景阳林。塔尔湖,蒙古语谐音为大树的意思。塔尔湖由丰济渠引水灌溉,此地树木多,林木覆盖率较高。

(二)反映民众心理倾向

1.祈福求善心理。解放后合作化时期,对原有乡镇名字进行修改,大都寄语百姓对生活的祈福和求善的美好寄托。如:永利(新公中)、美林(梅林庙)、民族(天吉泰)、向阳(张三柜)、胜丰(白大柜)等。

2.求雅趋众心理。解放前一些地名因最早迁入本地的有名气的人名而命名,如二侉圪旦,解放后更名为永丰六社,拐柜渠,解放后更名为浩丰六社,韩三圪旦更名为建丰,王记圪堵更名为浩丰。这些都是随社会发展人们求雅而改名,同时也因语言的经济性和词汇双音节化原因所致。

(三)反映地域政治经济等文化

地名是一种文化标记,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为切入点可以观察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

1.政治活动。地名反映了强烈的政治气息,尤其解放后土改和几次增乡扩建、撤乡并镇和新农村建设几易地名都体现出了政治气息。如:锦旗五社过去称乃马斤圪旦。以前“隆兴长”改为“隆兴昌”,隆兴昌镇内乡村分别命名为“红卫、团结、胜利、前进等”。

2.经济文化。民国初年以商号为村名的有:天德瑞(和胜乡)广盛西(美林)、德后城(城南)等,还有经营烟酒副食所在地:熊万库、范碾房、贾粉坊、韩油坊等充分说明在民国初年五原境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

3.移民历史。地名是时代的标志,是历史的见证,地名与移民史有密切的关系,因移民产生的地名就是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同族同姓聚居在一起,这个地名便以此宗族大姓或者家族中有名望的人名为村名。如王羊圪旦、冯家圪旦、邬家地、温家圪卜、察凑(醋)圪旦等。这些地名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大都是移民到这里定居下来的比较有名望的大户人家。史上移民五原境内的有晋、秦、冀等地,这些地名中的通名词——“圪”头词,均来源于晋方言,以此看出五原境内以晋陕移民为主。

(四)体现宗教活动。

海子堰(拉僧庙)、美林(梅岭庙)、刀老召、乃马召和郭喇嘛村都是喇嘛教地,沙河(福音村)和套海镇吕二圪旦(耶稣堂)是耶稣教地,和尚圪堵和老姑(尼姑)圪台是佛教地,这些地名均说明历史上五原县多种宗教活动并存。

(五)体现蒙古族文化。

什巴圪图(蒙古语长满沙蒿的地方)、什拉圐圙(土黄色的围墙)、银定图(祭祀用的泥台)、乃日拉图(和睦友好)、巴彦套海(富饶的套海)、杨盖补隆(蒙语译为姚家小村)、白银赤老(富饶的赤老家族)、天吉泰(高出地面的沙地)等这些地名均是汉语音译、意译或音意结合译的蒙古语地名。目前在天吉泰镇,套海镇的锦旗蒙古族新村等地保留有很浓郁的蒙古族文化。以此可以看到历史上蒙古族在五原境内的分布和他们的文化痕迹。

三、五原县村镇地名现状及保护

五原有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撤乡并镇建设美丽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中,许多老地名被废弃湮没,这是地域历史文化的一大缺失。但是富有智慧的五原县政府已经把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逐步恢复,来留存历史记忆。据查阅1994-1995年间人口普查到2002年行政区划后的资料,现在一些被遗忘的历史地名正在逐步恢复,如永利乡恢复为新公中镇,民族乡恢复为天吉泰镇,梅岭庙利用谐音改为美林乡,这样的新地名能获得大众记忆和认可。同联村和五星村合并后命名为“联星新村”,虽然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但是保留了这两个村庄的历史痕迹,而村名“锦绣堂”秉承了百年老字号历史文化底蕴,所以一直保留至今。还有在地名标识中将新地名后附有老地名,新老兼顾,突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如和胜新建四社(什拉圐圙)等村。

在新地名命名和修改中遵照了自治区民政厅《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我认为五原县地名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方面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有历史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和典故命名的地名还应该进一步挖掘。

(二)新老地名结合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历史标志性建筑物,以“老”注“新”来反映历史脉络,留存文化记忆。

(三)构建地名大数据平台,使一些有丰厚历史的美丽乡村线下有标识,线上可搜索,促进对五原县的宣传并推进五原县旅游发展。

来源:《中国地名》2020年 第4期

作者:巩建文

选稿:甄艺涵

编辑:邹怡思

校对:孙欣仪

审定:罗舒平

责编:洪 珊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