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中国美术报》第288期 专题 ‍

缘起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从农业大国蜕变为制造大国,完成了由城市化带动的工业化这一历史进程,由此开启了从制造大国迭代到创造大国梦想里程。第二次蜕变的难度不亚于第一次的脱胎换骨,因为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与技术,更是对当代人的质量的考验,对社会大众文明需求的检验,尤其是对创造者能力水平的考量。从历史经验上看,凡触及人的问题,其终极追问离不开教育。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科研究生培养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分类培养目标不明,高校育人与行业用人脱节,培养模式“笼统化”;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养与社会需求脱离,教学方法“单一化”;三、产教合作机制不全,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脱轨,校企协同“形式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设计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理论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在“以创作带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为“以研创促培养”的育人理念。以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重大项目持续研究为依托,尝试将环境设计方向的专硕培养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进入企业、进入行业和项目,展开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的实验性探索。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科以“设计为民”立本,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为切入点,以“组织领军企业、带动一流高校、培养一流中国设计师”为目标,在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支持下,分别于2012年在北京与央企中建装饰设计研究院、2014年在深圳与上市企业广田集团成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站,开启了“跨区域、跨行业、跨校际”链接“育人与用人”的“三跨一链接”新模式的实践,解决培养模式“笼统化”的问题,成为国内设计学科专硕实践教学的开拓者。

2014年,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率队赴深圳与广田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路径

经过十年的发展,根据两站不同的环境条件、市场优势、企业特性和项目特征,强化两地工作站培养特色。北京站以央企为平台、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培养服务国家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深圳站以上市企业为平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多元项目为载体,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南北互为支撑的设计学科专硕培养布局,抢占设计学科发展制高点。与此同时,两站联合北京、深圳多家优秀设计企业,集合了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八所院校的导师与研究生,形成“2站+8校+12企”的规模化、系统化、共享化实践育人平台,展开为期一年的校企联合培养。通过项目实践的锻炼和校企双导师互为主导的协同指导,拓展了学生们的视野与知识面,更加清晰地理解专业、了解职业、明确择业,有的放矢地开展创新设计与理论研究。这一实验性的“跨区域、跨行业、跨校际”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在不断实践与纠错的过程中,提炼出“双师并行”“四堂并举”的培养方法。由“高校导师+企业导师”互为主导的“双师并行”的育人方式和“双师主导+多师辅导”的教学方法,从项目的不同层面指导学生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构建“思政首堂+企业课堂+项目学堂+导师讲堂”的“四堂并举”教学模块,弥补研究生教学“单一化”的问题。以多元化的知识培育、多样化的案例指导、多维化的项目分析,实现培养方法与课程体系的迭代升级。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仪式

机制

为使“三跨一链接”培养模式具有普适性和示范作用,通过搭建“多企共建、多校共享”的开放育人平台,发现不同设计企业对人才的共性需求和不同高校在设计学科专硕培养上存在的共同问题。两地工作站的建立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是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和可复制性的实现。本着利于“学生成长、企业发展、行业进步、学科建设”的“四好受益”原则,从组织管理运行、经费管理使用、师资团队建设、学生进站要求、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建构较为完整的保障机制。

建章立制:设立多校企共建的工作站学术委员会及管理办公室,协同解决教学及管理问题。建立“学校+企业+工作站”三级管理机制,制定《研究生日常管理规定》《导师管理办法》《研究生实习考核管理办法》等具体规章制度。

双向投入、双向受益:校企合作在人、财、物上教学双向投入,充分体现双方对合作的重视态度。工作站开设导师讲堂系列公开课,通过线上、线下向所有进站研究生和企业设计师开放,知识反哺企业。

确保研究生培养协同有效、施教有方、管理有序。

成效

转换身份+转变方式=激发动力+提升能力。进入工作站后,研究生的主体身份由学生转换为设计师,通过参与设计企业高强度的项目团队分工协作,有利于提升其敏锐的观察力及应对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明确自身努力方向,迅速改变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的被动接受知识、漫不经心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创新实践与研究,激发起他们的紧迫感、专注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了专硕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三跨一链接”实践育人模式深化了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之间的供给链接,为设计学科专硕培养、打造中国设计师队伍提供了可推广范例。共培养八所高校设计学科研究生百余名,就业率100%,18%留在导师企业并成为中坚骨干,80%以上从事本专业一线工作。学生参与大兴机场、雄安新区、匈牙利中国文化中心等国际国内大型项目178项,斩获IFLA、全国美展、“为中国而设计”等国际国内竞赛与展览奖项146余项。出版八部艺硕研究生教改著作及四部设计学教材,被同类院校推广采用,获市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五项奖励。

平台建设成果屡获肯定。工作站实践育人平台经历十年实践,获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三项、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高层次培养重点支持基地一项,获省部级教改项目六项、研究生教改成果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社科三等奖、重庆市学位办第二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四项奖励。

导师队伍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组建了一支由45人组成的高水平校企双导师队伍,其中三人享受国务院津贴,多人被行业评为中国设计年度人物,一人获中宣部宣传文化青年英才,多人获省部级人才称号。项目获鲁班奖、国际Design awards系列设计大展(金奖)等国际国内重大奖项43项。获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国家自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七项。实践成果获“光华龙腾奖2019中国装饰设计业推动金质奖章(国科社奖第0313号)”。

该项目从“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四个方面助力改善设计学科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践行“以创研促培养”的实践育人理念,凸显育人特色,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工作站以“三跨一链接”的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完整地诠释这一教育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提升设计学科专硕综合能力培养的目标,实现了产教融合与教育主体相向而行的关系、成为研究生成长的助力器、学科发展的加速器,为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贡献了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编辑 | 贺 玮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殷铄、马子雷

三审 | 金新、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3年出版46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