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考研很难吗(为什么考研很多人不考中科院)




中国科学院考研很难吗,为什么考研很多人不考中科院

各位亲: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关村部分原馆址(已拆除)(旧照)

郭沫若亲自选址中国“智库”落户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参与撰写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王扬宗教授向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科学院100多个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中,近1/3坐落在中关村。

最早创办的研究所大部分位于中关村,包括物理所、数学所、化学所、计算所、力学所、纳米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卫星工厂等共计30多个。

1952年,随着八大学院的兴建才有了学院路的出现。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着手在原中央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是郭沫若。

解放之初,北京市规划部门在邀请专家讨论未来北京发展规划时,形成了将高等院校集中安排在北京西郊的共识。在中科院选址问题上,郭沫若曾亲自带队考察。郭老和中科院领导认为,为了方便以后中科院与大学合作、人才共享,选址要考虑离大学区比较近的地方。

海淀区原保福寺乡“中官屯”(后改成中关村)这个地方离清华大学和当时的燕大(后北大迁入)非常近,当时的中关村除很少村落以外,大部分是农田、坟地,空地面积达五六千亩,有足够的建设空间。中科院“永久院址”最终定在了中关村。

中关村在1978年前还是农田和菜地,只有中科院灰色的办公楼散落在乡间。

1951年4月,北京市同意在清华大学以南、海淀镇以东建设中国科学院。同年11月初,中科院第一栋大楼——现代物理研究所大楼在海淀区保福寺乡北面动工,严济慈、梁思成、张开济等国内顶尖建筑大师,均参与了中科院大楼的设计。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就发源于这栋大楼。

从那时起海淀区的版图上消失了一个保福寺乡,崛起了一座科学城,从此开始了中科院和海淀区的70年情缘。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中科院在中关村的大规模建设基本完成,1966年时,中科院直属研究机构分布在北京的有28个,其中22个集中在中关村,工作、生活在中关村的科研人员及家属有几万人,其中就有后来的“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等,还有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大数学家杨乐、陈景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黄昆等。

中关村一、二、三小和中关村医院的由来

中科院行政管理局是中科院后勤保证机关。行管局的多位老领导都曾记得,海淀区多位区委书记、区长都曾亲自拍板为中科院解决水电、买菜购物、社会治安、绿化、子女上学、科研人员就医等等生活难题,给科学家当“后勤部长”。

上世纪50年代,为安置著名科学家和海外归来的学者,科源社区13、14、15号楼建成,后被称为“特楼”。(来源:新京报)

中科院在中关村的生活区有100多栋居民楼,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前面提到的钱学森、华罗庚、吴文俊等大科学家都曾在这里生活。由于生活区地势比较低,每到雨季雨水排不出去,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行管局研究解决中科院生活区的排水问题,决定铺设一条直径近两米的排水管道。

原来中关村的街道、科学院所属的家属楼等都没有名称。科研人员有个书信往来非常不方便,出门打听个路也很难说清楚。后来海淀区政府按照行政划分,给中关村大街小巷都取了名字,家属楼也都划分区域编上了楼号,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的生活。

中关村医院(旧照)

为了解决科研人员特别是归国科学家的子女就学难题、方便科研人员就医,中科院在建设科学城的同时,在原保福寺小学基础上创办了中关村一小,后又建了二小、三小和中关村中学,还建了中关村医院。

后来这些学校和医院都移交给了海淀区教育局和卫生局。为了让科研人员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科研人员专心投入科研,海淀区主管教育的领导亲自安排,区教育局从全区选拔优秀管理和师资人才,为中关村一、二、三小和中关村中学配备了许多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校长,使中关村一、二、三小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成为如今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优质重点小学。

中关村一小(旧照)

近些年来,海淀区和中科院的合作更为密切和深入。海淀区在服务科学城方面更上一层楼。协议签订后,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增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按照合作协议,医院开辟了中科院院士等骨干人才绿色通道,定期组织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生到中关村医院会诊、巡诊,方便科学家们就医。

于2018年10月开放的院士公园

最强大脑之城反哺海淀经济

“1991年,北京市海淀区的经济统计工作首次引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当年海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是20.7亿元。2018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已达6479.5亿元,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均位列全市首位。27年时间,海淀区每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突破周期由十几年缩短到2008年的4年,再到现在的2年。2018年底,海淀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地均产出15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1倍。”这是一组海淀区政府2019年初公布的海淀高质量发展数字。

如果把如今的海淀高新产业经济比喻成磅礴激越的浩瀚江河,滥觞所出,即是40年前由陈春先等人创办的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等科技人员在中关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1980年10月23日,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激荡的背景下,身为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的陈春先带着纪世瀛、崔文栋等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来到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平房仓库里,成立了全国首家民办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由此拉开了中国科技改革、科技人员下海创新创业的序幕。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正是因为海淀区一以贯之的支持,才使中关村由陈春先开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实体之先河,到柳传志等一大批科研人员下海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继而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现在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西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科院各所创业热潮高涨,由于场地有限,不少中科院的科技企业无处落脚,我们就此事找到李狄生书记寻求帮助解决,海淀区随后研究决定将中科大厦底层提供给中科院的企业使用。我记得当时包括联想、中科、希望、大恒、信通、科海等中科院8家企业曾经在中科大厦开办公司。”中科院行管局原局长高逊回忆说。

没有70年前的中国科学院落户海淀,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关村;没有海淀区委、区政府领导70年如一日支持中科院的建设发展,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中关村的发展也会大打折扣,海淀区的经济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

这就是中科院与海淀区的70年情缘,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说明:本文由海淀这些事儿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部分信息来源自:远方的家

关注海淀这些事儿

看海淀大事小情,搜周边吃喝玩乐!

=======海淀的邻友圈!=======

商务微信:jiasupao2014

中国科学院考研很难吗(为什么考研很多人不考中科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中国科学院考研很难吗(为什么考研很多人不考中科院)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